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标准的中国高铁,凭借施工技术、成本、劳动生产率等优势,逐渐获得世界认可。
从2011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以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建设,向东盟追加100亿美元信贷,出资完成老挝和缅甸等国境内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再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将《APEC互联互通蓝图》列为重点议题,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洪波涌起。那么,谁能从中受益?
无疑,中国实业部门将从中受益。工程建筑、装备工业、建材工业都在大受益者行列。在国内经济增长和持续10余年的超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减速之际,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浪潮将给它们开辟发展新天地,发掘实现海外市场的潜在需求,消化国内暂时貌似“过剩”的产能,避免我国产业调整走上“自废武功”的歧路。
同样毫无疑问,中国金融产业将从中受益。中国从2010年起就一直是世界海外工程承包大国,但迄今基本上只是扮演单一的设计和建设者角色,中国金融机构为之提供的基本上只有单一的债务融资工具。在这一轮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浪潮中,中国企业将从设计和建设领域延伸进入投资运营领域,海外各类基础设施特许投资经营项目将备受中国投资者瞩目。
同样确定的是,中国的贸易伙伴将从中受益。因为基础设施薄弱正是制约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使不少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这样的热门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不例外。
世行统计,2006年,停电给印度造成了6.6%的销售损失;巴西港口以延误而“驰名”于国际贸易界,从巴西出口一个集装箱的成本是中国的两倍以上、印度的1.5倍以上;印尼国内各岛屿之间运输成本高于对华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滞后,从效率、区域发展平衡、收入分配等许多方面,拖累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是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共同的长期迫切愿望,但他们的期望受到了资本缺口、技术和组织能力不足等问题的限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效率在全世界数一数二,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浪潮可望为他们提供融资、设计规划、设备、材料、建设、人力一揽子解决方案,解救他们稳定宏观经济燃眉之急,夯实他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中国投资的机会向所有伙伴打开,但良禽择木而栖。在全球性发展竞争中,中国的贸易伙伴只有切实改善商业环境,改革国内经济体制中不合时宜妨碍效率之处,扩大经济开放,超越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民粹主义束缚,他们的“梧桐树”才能招徕尽可能多的中国投资“金凤凰”。
0546房产网(东营房产网):海外投资对企业的要求更高,搞好技术和创新才能让企业在国外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