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 1月4日文章,题:如何找到中国改革的突破口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开局年怎么走事关重大,决定着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已经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使用了“攻坚”的概念,甚为贴切。关键在于,如何“攻坚”?“攻坚”就是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在很大程度上,“十二五”规划是“十一五”规划的继续和深化,要“攻坚”就要看看在“十一五”期间,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做得不够?什么还没有做?为什么没有做?
很显然,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社会政策的改革和重建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头等议程。而社会改革次比较系统的表述,就是“十一五”规划。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政策改革?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来说,社会改革就是要完成三大任务。
就是要配合经济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摧毁了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策。早期改革者没有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区分开来,导致社会政策的很多方面被经济政策化。社会改革就是要纠正这种政策趋势。第二,社会改革是要深化中国总体改革。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国已经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制度.要深化改革,就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社会政策领域。第三,要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基础,主要是建立消费社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制度基础。道理很简单,在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房地产等领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消费社会难以建立。
改革徘徊不前的前因后果
在“十一五”期间,在很多方面该做的已经做了,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尽管已经把容易做的做了,但很难说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和社会的期望相比。中国的主要社会政策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等,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就是说,没有找到能够促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政策和制度不能进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模式则在更大程度上破坏着社会。客观的结果就是经济和社会政策丽个领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衡。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状。
为什么社会改革徘徊不前呢?先,在任何社会,社会改革本身比较困难。社会改革涉及的是收入再分配。这表明,社会改革需要有钱有势的社会群体,从自己的钱包里面掏出一部分钱和弱势群体分享。这就比较困难。因为这些强势群体(也往往是既得利益群体)能否自愿掏钱是个问题,即使政府有了钱,钱能否用到弱势群体也是个问题。无沦是“掏钱”还是“用钱”都是政府、既得利益和一般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
第二,从政策思路来说,改革者也需要时间寻找社会改革的经验。尽管国际上有很多的经验,但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很大程度上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就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经济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或者寻找突破口过程之中。不过,近年来社会改革缓慢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有效地“挟持”了“十一五”规划的议程,急剧地改变了这个规划本来的方向。大量的经济资源被导入国有部门,以帮助政府应付危机。这对社会政策有两方面的负面效应。
先是国有部门的大扩张,导致经济结构迅速恶化,主要表现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又加剧了社会的失衡。
其次是社会政策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中央政府并没有忘却社会政策,也想努力推进社会政策,例如保障性住房,不过,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经济角色,似乎在危机中找到了发展机会,它们不仅没有动力来推动社会改革,反而以应付危机的名义,大肆破坏社会。房地产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更为严重的是,由危机诱发的经济资源再分配,已经导致了极其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壮大。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既得利益集团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这是事出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