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安信“问题地板”曝光,以及一条“一旦发现产品问题,万科将全部担责”的微博,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这位归隐于哈佛游学的房地产界“精神”,或许已被喧闹而焦虑的楼市所遗忘。
上周,王石在某杂志举办的一次公益培训项目上,平静地讲述了他在哈佛游学期间“早起要做饭,晚间不应酬,凌晨两点睡”和没秘书没助理没司机的苦行僧生活,虽然话语中是在与年轻人拉家常,但却充满了对社会伦理商业道德企业家信仰等方面议题的深刻解剖和自我反思,以及对成长的感悟。
我们虽不能设置一个高的道德标准评价王石,但他的励志颇有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闹中取静的王石;一个有点像忍者的王石;一个对房地产从业观公德观民生观职业道德和人格理想重新思索的王石。
囿于一定的局限性,王石的励志无法救市,但可以疗伤。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重塑精神,必须放下过去曾有过的那些致命诱惑。
为什么房地产界不能没有王石那种隐忍和励志?因为纵然逼地产商将高额利润如数交出,而无法转型出一种新的“让利于民”的投资模式和“资源消耗过大”的建造模式,摆脱“公关找钱拿地策划卖房”的一条龙游戏,那么房地产这项营生永远在民众心目中难以抹去“钱多快来”的浮躁。
为什么房地产界不能没有王石那种隐忍和励志?因为纵然减少甚至断了地产商的银行贷款,而无法培育出住房金融信托合作建房产业投资等新的融资渠道,房地产“套银行”,银行再拿提高基准利率来玩老百姓哄政府,照样可以将这出“击鼓传花”玩下去。因此从信用和契约精神出发,除了国家必须调整目前的信贷政策外,地产商自身也要拿出自己的家底开发新项目,真正让大部分购房者分享到政策眷顾和“实业投资”的成果。
为什么房地产界不能没有王石那种隐忍和励志?因为调控只能“调”一时,而无法“控”一世,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靠“从廉薄利”解决。如保障房建设没什么利润,就需要地产商有放弃眼前利益的长远打算;发展绿色低碳住宅一时增加了开发成本,同样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隐忍。
或许我们可以用限购来抑制冲动,可以用房产税调节暴利,但这改变不了对土地财政依赖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一调就死”“一放再乱”的恶性循环,显然需要从顶层设计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
我们无法预言王石借游学的励志会给万科的未来带去哪些变化,王石的励志也不一定能成为救市的妙药,但他鼓励万科高层与国际接轨,希望更多地产商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的示范,他给房地产业带去节衣缩食告别赌性的提醒,显然比一些地产商喝着“拉菲”还喊日子没法过天天在微博里发牢骚,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尤其是王石在演讲里对能源的担忧,对转型的思考,对住宅产业化和新人类居住方式的探索,都涉及到房地产业在下一轮生存和发展中的重新定位。
从长远看,中国解决“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不能全靠政府保障,而需要制定更多公平长久的游戏规则,以及逐步培育企业家精神,引进更多的社会资金像办“实体经济”那样,去专注普通住宅供应,去投身保障房建设商业地产旅游地产老年地产等“二次创业”,让房地产商真正放弃对“快钱”卷土重来的幻想。政府应改革国有土地出让制度,阻断利益输送,不让“寻租”这只老虎吞噬掉房地产业的大部分财富;应在减税中创造公平营商环境,让购房者和整个经济来分享住房发展成果。
作为房地产企业家,王石的从容淡定坦率和勇于像男人那样去担当去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道路,是房地产界所需的一种新的励志精神。
可能在人们心目中,房地产界的精神大厦还没完全建好就轰然倒塌,也可能房地产还有另一种可资学习的先进榜样,抑或在此刻站出来说这样的话根本就不合时宜,但真要选择一个坐标的话,我愿把一票投给王石!